<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索 引 号:QZ00101-1200-2022-00067
          • 发布机构: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7-22
          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
          来源: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2-08-04 09:57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及《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常学常新“晋江经验”,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创造高品质生活,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 

            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中心市区及各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优于97.8%,细颗粒物(PM2.5)浓度低于19.2ug/m3,不发生重污染天气。地表水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达100%39个小流域考核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达93%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中心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长制久清,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优于93.3%。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再开发利用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8%以上。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比例达到省要求,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高颜值的美丽泉州。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石化化工、钢铁、建陶等行业为重点,制定实施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和行业、企业率先达峰。开展低碳园区试点,推动石化化工、火电等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建设。加大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绿色低碳和污染减排创新行动。落实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碳排放强度对标行动,完成温室气体减排和二氧化碳配额清缴履约年度任务。积极参与全省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探索海洋、林业碳汇交易。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加强甲烷、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金融监管局、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提升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比重。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进化石能源压减和非化石能源发展,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有序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需求。巩固提升燃煤锅炉淘汰成效,因地制宜推进重点用煤行业“煤改气”“煤改电”或实施集中供热。加快推进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电站5.7万千瓦发电项目。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管,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推进岸电、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到202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4.2%,力争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42.4%(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市场监管局,福建省泉州港口发展中心、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等按职责分工) 

            3.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两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执行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全面梳理排查在建项目,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科学稳妥推进拟建项目,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大力提升钢铁、水泥、炼油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力度,推动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建材产业新型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完成省下达能源消耗强度任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 

            4.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探索开展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分级管理模式,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以石化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健康食品、印染、皮革、电镀、工业涂装等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实施升级改造,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制造工艺,投资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强化用水强度控制,推进皮革、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和节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废水回用率,降低万元GDP用水量。推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加快节水型园区建设,在沿海区域开展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强化城镇节水降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为主体,加快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能源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园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进一步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加快建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废弃物以及固体危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责任单位:市工信局、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 

            5.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将“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三线一单”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格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合理优化工业园区和产业布局,推动重污染企业搬迁入园或依法关闭,完成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工业企业就地改造、异地迁建、关闭退出。根据省上部署,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资源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 

            6.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绿色生活风尚。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片区、小区)建设,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建立绿色消费激励和回馈机制,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校园、绿色建筑、绿色商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加快低碳社区、低碳景区、低碳厂区建设,推进大型活动和公务会议碳中和。倡导“135”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低碳旅游,推动绿色消费。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教育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市妇联,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 

            (二)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7.着力打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攻坚战。推进石化、化工、纺织印染、包装印刷、制鞋、家具制造、工艺品加工、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的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控制,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持续推进泉港、泉惠石化园区等重点区域和制鞋、纺织印染等产业集群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推动燃气、生物质锅炉实施低氮改造,完成安溪闽光钢铁和水泥企业、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深化陶瓷、铸造、垃圾焚烧等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开展建陶行业脱硝和深度脱硫改造。“十四五”期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 

            8.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一步推进公交、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对物流园等重点场所和物流货运等重点单位开展柴油车监督抽测,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十四五”时期,全市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公安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 

            9.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城市保洁和清扫。全面开展降尘监测工作。常态化开展餐饮油烟“烟火不扰民”联合执法行动,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业油烟的治理和排放。强化中心市区、重要场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专项行动。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持续实施“静夜守护”等噪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2022年底前完成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中心市区和有关县(市)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优化,2024年中心市区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各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保持85%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文旅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 

            10.健全联防联控和应急响应机制。推进闽西南、环湄洲湾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加强城市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污染天气应急预警联动,泉州中心市区及周边区域和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加强PM2.5O3协同管控机制,晋江市、南安市重点加强颗粒物管控。建设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和交通污染自动监测站,依托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实现大气环境及重点污染源等在线数据互通共享,完善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分类管控企业名单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构建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加强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气象部门联合会商研判机制,提高污染天气预测预报能力。(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工信局、公安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福建省泉州港口发展中心、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气象局) 

            (三)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11.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巩固提升全市水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持续提升晋江、洛阳江等主要流域和九十九溪、大盈溪等独立入海小流域水环境质量。系统实施闽江流域(德化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提升浐溪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自净能力。协同推进九龙江流域(安溪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两江一带”(晋江、洛阳江和海岸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打造高质量防护林体系和森林生态景观带。加强印染、铅锌等行业污染整治,严厉打击侵占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加快推进水电站综合评估、分类整治。以各城市、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等范围内河湖为重点,“一河(湖)一策”制定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底前,完成晋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部分需重点整治流域入河排水口溯源排查。到2025年,全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Ⅱ类水质比例持续提升,力争将晋江东溪(永春桃溪段)、洛阳江打造成“美丽河流”福建样板,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资源规划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 

            12.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巩固提升中心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并向县级城市建成区延伸,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20226月底前,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完成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责任河长及达标期限。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严格执行《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实行内沟河河长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以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完成东海、城东、泉港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南安市石井镇、官桥镇等污水处理厂工程;按照“一厂一图”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河湖,泉港区、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和泉州台商投资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显着提高;到2025年,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日以上,新建改造污水管网420公里,全市各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均达到70%以上。推动工业园区污水减量化、资源化工作,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市城管局、住建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 

            13.持续打好小流域水环境整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源头管控”“一河一策”和“四有机制”的综合治理要求,强化小流域水环境精细化治理。开展小流域专项整治,推进农业源、生活源、工业源、集中式处理设施规范整治,全面督促畜禽养殖场(户)环保设施稳定运行,因地制宜治理生活污水,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严厉查处超排污许可范围、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小流域全面消灭劣类水质,省考断面力争稳定在类以上。 (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 

            14.深入开展入河排水口排查整治攻坚战。按照全省统一排查整治标准,组织开展入河(湖)排水口排查,形成排水口清单。统一规范排水口标志牌设置,开展排水口水质监测,建立排水口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取缔一批、清理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实施入河(湖)排水口分类整治,主要河流、排水口、污染源做到“一河一策、一口一策、一源一策”。划分入河排水口设置区域,确定禁止设置入河排水口区域、限制设置入河排水口区域范围;在限制设置入河排水口区域内,实行入河排水口设置审核备案,防止无序设置,根据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要求分类确定限制区内入河排水口管控要求,倒逼陆上污染源治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 

            15.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县级及以上水源地要巩固提升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成效,持续推进集水范围内污染减排和生态保护修复,市级、县级全面具备双水源供水能力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晋江、洛阳江、闽江(德化段)流域内的水源保护区周边防洪堤坝建设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在山美水库、泗州水库等重要市级水源和水库率先开展藻类、生物毒性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补齐农村供水工程短板,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加强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完善水源地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资源规划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 

            (四)深入打好碧海保卫战 

            16.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坚持“陆源污染治理”和“海域生态修复”两手发力,全力推进安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到2025年,安海湾水质稳定消除劣四类。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治理,完善船舶水污染物处置联合监管制度。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推动完善海水养殖垃圾上岸处置制度。泉港、惠安、晋江在网箱配齐垃圾回收桶,落实垃圾定时回收上岸处置,确保垃圾不入海。建立健全“海上环卫”长效机制,加强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应用,到2025年,重点岸段无明显海漂垃圾。加强海上联合执法和伏季休渔监管,严厉打击盗采海砂、违法倾废、占用破坏无居民海岛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海洋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和应急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资源规划局、城管局、海洋与渔业局、泉州海警局、泉州海事局等按职责分工) 

            17.强化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持续开展入海河流消除劣Ⅴ类和水质提升行动,建设完善海湾沿岸、河流两岸镇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深入推进重点直排海污染源整治,加强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面源污染治理。完成石狮、晋江、南安等地临海工业园区尾水深海排放改造。深化入海排污口摸排、监测和溯源,建立完善“一口一档”动态管理台账,实施海水养殖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分类治理及规范化设置。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泉州湾、深沪湾2个重点海湾排污口溯源排查。2025年底前,完成近岸海域范围内所有入海排污口排查。到2025年,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在消除劣Ⅴ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氮磷、提升水质,安海湾等重点海湾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基本完成,重点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实现100%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 

            18.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持续推进重点海湾生态保护修复,完成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泉州湾海域)并巩固整治成果,实施泉港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泉州湾互花米草外来物种整治。加大红树林、重要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三场一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和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力度,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有效保护滨海湿地和岸线 。加强泉州湾、深沪湾和崇武国家海洋公园等海洋自然保护地监管,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和管护设施建设,提升管护能力。到2025年,深沪湾、大港湾基本建成美丽海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资源规划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 

            (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19.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梯次建设绿盈乡村,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深化县域一体化、水务一体化、建管一体化的污水治理机制,因地制宜选择“纳厂、集中、分散”等技术路线提高治理覆盖面,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5%以上,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实行主要农作物化肥投入定额制,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到2025年,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各减少1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升至43%以上。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落实秸秆还田离田支持政策,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设置,鼓励有条件的水产养殖单位因地制宜发展循环水,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畜禽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完成禁养区内规模化养殖场的异地搬迁。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海洋与渔业局、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 

            20.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利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持续开展耕地土壤酸化治理,完成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划定并退出特定农产品生产。2022年起,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排查治理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依法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要开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总结推广安溪县受污染耕地(集中推进区)安全利用与修复技术模式,在县域范围内分区分类建立完善安全利用技术库和农作物种植正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到2025年,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不低于7.81万亩。严格落实粮食收购、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和追溯制度,有效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 

            21.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2022年起,在全市探索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先行调查。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加强疑似污染地块规范管理,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强化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未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持续推进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治,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以及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腾退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严格落实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要求。(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资源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 

            22.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发展模式,提高厨余垃圾、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建筑垃圾、农业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探索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的危险废物许可豁免管理试点。按照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的原则,落实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措施。鼓励工业园区自建配套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及处理处置设施推进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和综合利用场所建设。完成永春县、德化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至2025年,实现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无填埋,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资源规划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旅局、卫健委、泉州海关等按职责分工) 

            23.加强新污染物治理。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开展重点行业生产使用调查监测,推进环境风险评估,落实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对石化、涂料、纺织印染、橡胶、医药等行业新污染物和其他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加强涉新化学物质生产和使用企业的监督抽查。严厉打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非法生产和使用、添汞产品非法生产等违法行为。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 

            24.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和泉州天湖山-潘田连片矿山开采区于2022年底前完成,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于2023年底前完成,其他污染源于2025年底前完成。持续开展“双源”(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及污染源)调查评估,划定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并强化保护措施,排查城镇地下水型饮用水源保护区及补给区地下水污染风险,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定期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排查和自行监测,推进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探索实施废弃井封井回填工作。开展地下水重点污染源防渗漏调查,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资源规划局、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 

            (六)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25.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3万亩,水土保持率提高到90.33%以上,精准提升森林质量2万亩,实施“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58.7%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构建城市生态用地和生态网格体系,建设城市森林、城市绿地、城市绿道、亲水空间等,加快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及绿道系统建设,水线山线海线闭合成环,逐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打造城镇田园与景观风貌,拓展宜人生态空间,到2025年,全市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加大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洋溪黑脊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永春桃溪国家湿地公园、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湿地的保护力度,推进生态修复和野生动植物生境恢复工程,提高湿地蓄水调节和生态保育作用。建立健全河流湖泊休养生息长效机制,科学划定河湖禁捕、限捕区域,重点水域逐步实施禁渔期制度。推进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系统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到2025年,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达标率95%。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责任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 

            2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省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修复,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将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纳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建立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林业局、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海洋与渔业局、泉州海关等按职责分工) 

            27.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充分运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建立“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移送上报”工作闭环,实现常态化监督。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提高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能力,深入推进、有序扩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资源规划局、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 

            28.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持续开展放射源安全检查和执法专项行动,对放射源使用单位监督检查实现100%全覆盖。加强废旧闲置放射源送贮管理,依法做到应收尽收。加强伴生矿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加强电磁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开展辐射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部门、核技术利用单位的辐射业务系统应用。持续完善辐射安全应急体系,常态化组织辐射演练培训,切实提升辐射应急能力。(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辐射事故应急成员单位等按职责分工) 

            29.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开展涉危险废物涉重金属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和环境准入管控,重点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常态化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全力防范化解尾矿库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有序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融合,提升环境应急智能指挥调度能力和水平。加强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配足配好应急监测装备,开展环境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监测演练与评估,增强实战能力。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预防和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饮用水源地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修订,落实应急措施和物资,有效防范和遏制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资源规划局、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 

            (七)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0.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严格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坚持“立改废释”,及时修订与上位法要求不一致的内容,及时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成效,健全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司法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席会商、联合执法、联合督办,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加强案例线索筛查、重大案件追踪办理和修复效果评估。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司法局、公安局、资源规划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等按职责分工) 

            31.健全生态环境经济体系。完善差异化电价、水价政策,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健全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依法推行环境高风险领域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深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等市场化交易,健全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管理制度。鼓励发展重大环保装备融资租赁。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与绿色金融联动机制,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环境守信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贷款利率优惠、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等方式,帮扶企业绿色发展。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奖补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完善森林生态补偿补助政策,落实市级财政配套政策,提高市级财政补偿标准,对全市已区划界定的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助4元;从2022年起对于纳入停伐补助范围的天然商品林每亩补助1元,每年增加1元,至2025年提高到每亩补助4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财政局、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泉州中心支行、泉州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 

            32.完善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机制。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科学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确保资金投入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推进落实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生态环境领域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加大对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价格、财税多种政策,支持引导各类投资、基金、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探索区域化、一体化环境综合服务模式。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方污染治理鼓励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局、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金融监管局、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 

            33.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加快补齐沿江、沿河、沿海地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短板。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化运行维护。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有序推进“十四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建设,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重大疫情期间涉疫情医废安全处置。鼓励县级政府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集中收集小型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商务局、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 

            34.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推动对重点污染源全过程、全要素、全行为、全数据实时实景管控。实施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深入开展“清水蓝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等行动。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严肃查处环评、监测等领域弄虚作假行为。坚持严格执法与优化服务并重,加大执法普法力度,落实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引导企业自觉守法。(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 

            35.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国家、省统一部署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优化完善空气、水、土壤、海洋和污染源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数据平台,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实施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三年行动,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汇聚和深度分析,提升监测数据技术支撑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持续开展监测数据质量专项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 

            36.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组织谋划实施一批生态环境科技项目,加速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支持引入孵化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整合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有关生态环境信息化资源,建设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构建污染源非现场执法智能监管系统,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决策科学化、监管精细化、服务便民化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 

            三、加强组织实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长期坚持、确保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做到重要工作直接部署、重大问题直接过问、重要环节直接协调、重要案件直接督办,相关领导要及时督促解决分管领域问题。各县(市、区)和市直职能部门要坚持“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按照《28365365体育官网_365bet亚洲足球赛_365bet手机在线注册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和本《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于本《方案》正式印发之日2个月内报市环委办备案,同时紧盯各领域污染防治的目标要求,策划生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形成以治理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污染治理的工作格局。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加强环境司法。市生态环境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调度评估,重大情况及时向市委和市政府报告。 

            (二)强化监督考核。推动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深化整改,建立健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单,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落实情况作为重点,强化责任传导,推进整改落实,防止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督帮扶。按照省统一部署,结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三)强化宣传引导。创新生态环境宣传方式方法,大力宣传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及时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引导全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深化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强化队伍建设。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队伍建设,落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科研等领域的生态环保队伍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列入政府行政执法机构序列,统一保障执法用车和装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严格对监督者的监督管理。注重选拔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成绩显着、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